姜湯的做法你知道幾種? 這種姜湯防感冒小心越喝越嚴重。姜湯紅糖水大家知道可以防治感冒,但是你知道姜湯用法不當竟會使感冒越來越嚴重嗎?今天菜譜網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。
咳嗽是日常很普通常見的一種疾病,導致咳嗽的原因也很多。按照民間的說法,白天咳嗽多的人,屬于熱咳,晚上咳嗽多的人,屬于寒咳;痰稀的人屬于寒咳,痰稠的人則屬于熱咳。當然,這都是依照民眾自己總結的規律來描述的,單純從咳嗽的時間判斷寒咳或熱咳,未免過于牽強。
中醫認為,晚上屬陰,寒亦屬陰,因此,患者晚上睡覺時咳嗽比較劇烈,而且持續不斷,并伴有氣促,這是屬于寒咳。但是,晚上也有熱咳的,如胃腸積滯、痰飲阻肺等所引起的咳嗽。而白天咳嗽的緣由就更多了。
中醫通常將咳嗽分為外感、內傷兩大類。外感咳嗽是由于四季氣候變化導致人體感受致病邪氣而引起的。內傷咳嗽,則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,影響了肺功能所致,如過度的情感刺激、嗜煙好酒、愛吃辛辣食物等。
若此時用溫熱的藥物(如姜湯)治療,那只能是火上加油;更得不償失的是,很多患者常因此而出現發熱、咽喉疼痛,甚至扁桃體化膿等附加癥狀。
對于寒咳,喝點姜湯還是很有效的,因為姜的性味辛溫,能散寒疏風。而熱咳者喝姜湯后,能驅除風邪,這樣咽喉的刺激減輕,咳嗽便會減少。不過,由于熱邪仍然存在,所以過后癥狀又會出現,若仍然反復地喝姜湯,那咳嗽反而會加重。
所以,大家不能簡單地根據咳嗽是在白天或晚上來判斷其寒熱屬性,而應在正確診斷的基礎上,再根據“熱病涼藥治,寒病熱藥治”的原則下方。
咳嗽的治療不能拖,長久不愈會引發各類咽喉疾病及肺部感染,嚴重的甚至威脅生命安全。患了咳嗽應該及時治療,不要亂用所謂的秘方或偏方,以免延誤病情,使咳嗽反復發作。
精彩不斷 繼續啃文》》》》》常喝這物驅寒祛病健康整年
驅寒姜湯的做法 常喝這物驅寒祛病健康整年
我們都知道,我們常見的生姜其實具有很多的功效。而不同的生姜的做法,所具有的功效也是不同的。姜湯則是其中的一種做法,想知道怎么做嗎?快隨菜譜網小編一起看看吧!

姜湯的做法
一:紅豆姜湯原料:熟紅豆100克,老姜50克,小湯圓60克。糖2湯匙。
做法:(1)老姜洗凈,以刀背拍碎,加水熬煮約20分鐘,濾除殘0渣,加糖煮滾備用。
(2)鍋中放水,煮滾后加湯圓煮熟,撈出、泡涼開水,待涼后取出。
(3)食用時將湯圓、紅豆、姜汁混合一起即可。功效:對孕婦的幫助:消除水腫癥狀。
二、紅糖姜湯原料:紅糖20g,生姜4片,蔥白3段,水適量。
做法:(1)沙鍋內加入生姜、蔥白和水,上火煮開。(2)加入紅糖再煮開即可。功效:趁熱喝,可以起到去風寒、止嘔吐的作用。

三:小蔥老姜湯原料:姜3片,紅糖15g,蔥2根做法:將蔥姜放入國內,加水一碗,熬到剩下小半碗,濾湯,加入紅糖即可飲用功效:溫中散寒
大家都知道 姜湯是民間普遍使用的驅寒、防治感冒的辦法。中醫認為,生姜可溫中止嘔、解表散寒。現代藥理研究認為,生姜中也含有植物殺菌素,其殺菌作用不亞于蔥和蒜。
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胃液分泌,有促進消化的作用;
其中還含有較多的揮發油,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醇的吸收,防止肝臟和血清膽固醇的蓄積。治感冒姜湯的做法,姜湯怎么熬才能治療感冒?

下面介紹一下紅糖姜湯的做法。
主料:姜20克,棗(干)15克
輔料:赤砂糖50克
制作方法
將紅糖、煎煮20分鐘后,加入生姜(切片)蓋嚴,再煎5分鐘即可。
小結:現在知道姜湯怎么做了嗎?姜湯具有很多的功效,有尤其是驅寒的功效尤為顯著,受涼感冒的朋友可以多食用哦!
【相關文章推薦】胃不舒服吃什么好 幾片醋泡姜緩解胃脹胃酸
胃不舒服吃什么好 幾片醋泡姜緩解胃脹胃酸
想來其實從電視的廣告上大致可以知道群眾們最需要什么,像是五分鐘出現N次的胃藥廣告,印證了現在人胡吃海喝出現了多種胃病。但是一般胃不舒服了不要急著吃藥,含這物試試,效果也很好哦。特別是對緩解胃酸胃脹的效果很明顯哦。
石家莊市中醫院制劑室主任中藥師吳文博點評醋泡姜:
姜系姜科植物姜的根莖。服用時一般有生(鮮)、干之分。兩者都有溫中、祛寒之功,生姜發散作用較強,干姜則重在溫中。生姜作為藥食兩用藥物,和蔥、蒜一樣,是我們常用調味品。
常有胃酸、胃脹、胃痛發作的人早上空腹吃幾片醋泡姜效果不錯,把新鮮的生姜切成片找個小瓶子用醋把它泡上,每天早上空腹的時候吃兩三片就可以了。
也可以就著小米粥吃。泡過的子姜口感脆嫩,入口有一點點的酸、辣、甜,加上粥的清香,確是世間至味。
或將姜洗凈切(薄)片,放1~3片在嘴里,含15分鐘左右,將慢慢將姜片咬爛,讓生姜的氣味,從口腔擴散到腸胃內和鼻孔外。但熱證和陰虛者慎用。
而姜的妙用自古以來其實都有哦:
明代徐霞客是一位大冒險家,他孤身上路,長途跋涉,預防疾病就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徐霞客在行囊中必備的一樣東西就是生姜。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習慣。姜能夠促進陽氣的生發,使人活力旺盛,精力充沛。
野外露宿,濕氣侵入,偶感風寒,他就立即“飲姜湯一大碗,重被襲衣覆之;汗大注,久之乃起,覺開爽矣”。
孔子活了73歲,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壽了。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分不開,其中就有姜的功勞。《論語》記載孔子說過:“不撤姜食,不多食。”
每次吃飯,他都要吃姜,但每頓都不多吃。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《論語集注》中,對孔子食姜的嗜好進一步作了闡釋,說姜能“通神明,去穢惡,故不撤。”摘編自《古人食姜養生》
小結:因為是藥三分毒,不要稍稍有點不適就吃藥,這查明病因之后,適當的調整飲食就能有效果的癥狀,勁量不要吃藥哦。
【相關文章推薦】健康飲食小常識 吃飯做一事竟可得胃病引肝癌
健康飲食小常識 吃飯做一事竟可得胃病引肝癌
吃飯是最平常的一件事了,是我們每天的必修課,但就是這樣一件平常的事,卻關乎我們的健康。究竟什么事會影響我們的健康呢?別著急,菜譜網小編這就帶你一起看看。

專家指出,這20條中若能達到12條,就算得上達標;若在5條以下,需引起注意,及時糾正。
1.吃飯時挺直腰背
人們吃飯時身體處于放松狀態,很容易含胸駝背。殊不知,這會使食道和胃部受壓,影響消化。
此外,在矮桌前吃飯、坐在沙發上以及蹲著吃飯,都會造成腹部受壓,影響消化道的血液循環,久而久之可引發胃病、影響心肺功能。
正確的進餐姿勢是:挺直腰背,讓胃部不受任何壓迫。

2.特別餓時喝點粥
人在極度饑餓時食欲特別強,看到什么都想吃。其實,此刻胃腸消化功能已經受損,如果大吃大喝很容易造成食滯。特別餓時,應少量進一些半流食,如粥、面或米線,然后再慢慢恢復正常飲食。
尤其注意,特別餓時別進食牛奶、豆漿、酸奶和白薯,可能引起消化問題。
3.兩餐間隔4—6小時
兩餐間隔太長或太短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,太長會引起高度饑餓感,影響勞動和工作效率;間隔時間太短,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,影響食欲和消化。
一般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—5小時,因此,兩餐間隔4—6小時比較合適。

4.先吃愛吃的食物
桌上的菜,肯定有你偏愛的和不喜歡的,此時該先吃哪個?
專家提示,先吃自己喜愛的食物,這會讓你在情緒上獲得滿足。愉快的心情能較快地產生飽脹感,避免吃得太多。
5.飯后別馬上用腦
飯后,體內的血液會集中流向消化器官,大腦相對缺血。此時用腦會引起精神緊張、記憶力下降等問題,還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。
因此,一定要在飯后休息半小時以上再進入工作狀態。聽聽音樂、散散步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
6.吃飯時不談掃興的事
俗話說“食不言,寢不語”。吃飯時說話會使咀嚼食物的次數減少、唾液分泌減少,從而影響消化功能。
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則指出,就餐時談討論復雜或令人掃興的問題,會影響人的食欲和消化,可以談論一些簡單愉快的話題。
7.早飯吃熱的
清晨,人體內的神經及血管都還處于收縮狀態,此時如果吃冰冷的食品,可能使消化系統發生痙攣。
中醫認為,早餐應該吃熱食,保護胃氣。建議早餐選擇熱稀飯、熱麥片、熱豆漿等,再配上包子、面包等干主食。

8.飯后半小時再喝茶
飯后不宜立即飲茶,否則會沖淡胃液,影響食物消化。同時,茶中的單寧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質混合后會產生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,給胃增加負擔。
飯后半小時再喝茶,能促進消化吸收,起到殺菌消毒和護齒的作用。
9.晚上別吃冷飲
晚上7點后,人體體液代謝下降,此時吃涼的食物,尤其是冷飲,不易消除疲勞還會影響睡眠。

10.飯后甜點要少吃
正餐已獲得了足夠的糖分,如果再吃甜點,人體會吸收多余的葡萄糖、淀粉。吃過油膩的東西后尤其不要吃甜點。
11.多吃深色蔬菜
深色蔬菜是指深綠色、紅色、紫紅色的蔬菜。中國營養學會推薦,每天應該吃一斤蔬菜,其中深色蔬菜應占到一半以上,其維生素C含量比淺色的高一倍。
舉例來說,深紫色茄子與淺綠色茄子,紫色洋蔥與白色洋蔥,紫甘藍與卷心菜,紫薯與紅薯、白薯,前者的營養價值都顯著高于后者。

12.動、植物油混著吃
光吃植物油會促使體內過氧化物增加,加快人衰老,還會影響人體對維生素的吸收,增加乳腺癌、結腸癌發病率。
而動物油含有對心血管有益的多烯酸、脂蛋白等。專家提醒,用1份動物油、2份植物油制成混合油,可以取長補短。
13.吃飯環境要安靜
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顯示,隨著噪聲增大,受試者感受食物甜味和咸味的敏感度降低。研究還表明,嘈雜的就餐環境會使人的味覺變遲鈍。
專家建議吃飯時不要選擇環境嘈雜的餐館,有輕柔音樂做背景可以讓人吃得更香。

14.別一個人吃飯
單獨進餐容易產生不良情緒,而且飲食單調,會造成營養失衡。和同事、家人一起吃飯,心情舒暢,胃液的分泌也相對旺盛,可使食物盡快地消化和吸收。
此外多人一起吃飯,食品種類也多,每種吃一點容易達到營養平衡。
15.骨頭湯加點醋
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受到多種因素制約。含鈣豐富的食品有牛奶、雞蛋、骨湯、魚蝦、黃豆等。胃腸道的酸度不足會影響鈣的吸收。
因此,烹調食物時適當放些醋,可使食物中的鈣轉化成容易被吸收的醋酸鈣。

16.每天吃一次纖維食品
人體攝取了多余的脂肪和蛋白質,與大腸桿菌作用,會變成有害的腐敗物。纖維質可把它們包圍并排泄掉。
因此,每天最好吃一點粗纖維食物,如燕麥、糙米、薏米、紅薯、玉米等。
17.多嚼硬的食物
根據年齡不同,可適當補充一些硬的食物,如水果、甘蔗、生黃瓜等。這是因為較硬的食物要費勁去嚼,當咀嚼的次數增多或頻率加快時,大腦的血流量明顯增多,活化了大腦皮層,起到防止大腦老化和預防老年癡呆癥的作用。
18.細嚼慢咽
細嚼慢咽有助于消化,專家建議,每吃一口飯就放下筷子,集中注意力在嘴巴的咀嚼上,每一口都要細細地咀嚼30次以上。

19.少吃鹽
新版美國飲食指南建議,每人每日所攝入的食鹽量應減少至2300毫克(約一茶匙)以內。而那些年齡超過51歲以及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,每日所攝入食鹽量應減少至1500毫克以內。
20.調味品別濫用
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的研究顯示,桂皮、小茴香等天然調味品中都或多或少含有黃樟素,它可引起肝癌。
多吃不僅會口干、咽喉痛、精神不振,還容易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和胃脹氣。因此,在烹制食物時不要過度使用。
小結:
吃飯的時候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注意,畢竟是和我們接觸很密切的事情,要記住上述文中的幾點哦,讓自己更加健康!
>> 去中國菜譜網首頁